授权自
zhihu.com/question/408267580/answer/1352921700

01
象棋中的“卒”代表多少兵力?

不同时代不一样。

【1】周朝的时候100人

据《周礼·地官·小司徒》记载:


“五人为伍,五伍为两,四两为卒,五卒为旅,五旅为师,五师为军。”

五人为伍(五人为一伍),5人

五伍为两(二十五人为两),25人

四两为卒(百人为卒),100人

五卒为旅(五百人为旅),500人

五旅为师(二千五百人为师),2500人



【2】战国起,300人

据《管子·匡君小匡·之四》记载,以管夷吾的管理学为准的话,是这样的:


“确定五家为轨,轨有轨长。六轨为一邑,邑有邑司。十邑为一卒,卒有卒长。十卒为一乡,乡有良人。三乡为一属,属有大夫。五属设五个大夫。武事听从于属,文事听从于乡,各自保证其所管,不准有所荒怠。”


五家为轨,5人

六轨为一邑,30人

十邑为一卒,300人

十卒为一乡,3000人

三乡为一属,9000人



【3】现代战争,1500人

以..的标准编制看:

十人为一班,10人。
三班为一排,30人。
三排为一连,120人。

(其中指导员、炊事兵等非战斗兵30人)

四连为一营,500人。
三营为一团,标准团1500人。
而后旅、师一级约三到六个团,约万人。

如果说“卒”是连上旅下的作战单位,那么答案是1500人。

如果说是第三级作战构成,那么是120人。

如果是“军”下两级作战单位,那么还是1500人。


02
为什么卒只能一步一步的拱
过河才能平移?

这个和古代的军法有关。

看电视剧知道,冲锋的时候有鼓声,收兵的时候有金声。

但是这其实是错误用法。

关于兵法的口号及乐器使用可以参考大烂片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,很考究。

张艺谋对古代的战法真的很讲究。

古时候交战,没有说主将一喊冲啊,大家就冲进去送死的。

阵型一散,大家有的就溜了,回老家种地了。

《武经总要》记有军规:

“临阵,非主将命,辄离队先入者,斩。”

打仗这玩意太积极也不行,你得跟着主将的命令慢慢来。

步兵,每鼓一声,进一步。
每金一声,退一步。

因此,在战场上,结阵之后,士兵是不能有自己的意志的,要以中军指令严格执行。

且在做动作时,要大唱“护护”、“何何”、“交交”以对应入、退、救的动作。

每个步兵作为指令的传声器,确保全军可以协同。

因此步阵是缓慢、整齐、统一的,两军交战的战损比一般很悬殊,被破阵方全军崩溃,而未破阵方的损失往往极小。

因此,卒作为一个战斗单位,行进速度是缓慢的,一鼓行一步,而保持阵型严整才是更重要的。

在象棋中,卒也是作为架炮拒马的结阵价值而存在,在前期交锋中不动反而更有威慑力。


03
小卒没有回头路

这个也和古代的军法严苛有关。

古代的军队处分,最常见的就是死刑。

为保阵型,需要队里左右士兵及时将“违规者”清理掉。

也就是所谓的,后队斩前队。

为了确保军队的战斗力,就要确保军队纪律,在军队里被斩的理由非常多。

比方说:

箭在弦上,回头看了一眼,斩;

敌军还比较远,就射了,斩;

作为弓箭手射三箭以内,就跑去近战了,斩;

打着打着,主将死了,警卫兵全斩;

击鼓不进者,后队斩前队。

在阵中,回头,转身,不进直接就被后队斩了。

因此在打仗中是全程注意力只能向前的,根本没有办法把哪怕一点点注意力往后放,也就不存在退的可能了。

除非短兵相接的时候,才有左右移动的空间。

古代战阵大约长这个样子↑

这种密集有序的阵法是不打允许全军冲锋这种事情的。

骑兵队、车兵队可以根据命令离队冲锋,而后归队重整。

弓弩手可以上前、后撤。

对于步卒,看这张图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几乎不动,动则一步,后退无路了。